武汉工程师返汉后也不忘远程技术援疆援藏_要闻_新闻中心_长江网_cjn.cn

【字体: 大中小】

  6日,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工程师肖凯,和同事们忙着整理资料,为武汉对口支援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一个生态环境研究项目提供“远程智力支持”。

  半个月前,他刚刚做了胆囊切除手术,身体稍见恢复,就投入紧张工作中。他告诉武汉新闻网记者:“有很多技术上的事,需要与对方对接,时间很紧。”

  12月6日,肖凯在紧张工作。

  生态经验“推介”给新疆同行

  今年34岁的肖凯,与万里之遥的新疆博州结缘,起于2018年他的一次援疆经历。

  当年7月,武汉市委组织部组织一批干部对口支援新疆博州博乐市。肖凯被分配至博乐市环境保护局(现为生态环境局)工作。

  当时的博乐市,只有1个国家考核的空气质量评价点位。空气质量评价点位少,点位数据不连续,急需建立一套在线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肖凯与当地同事驱车800多公里,从环境监测专业的角度,考察当地地理、气候等环境条件,最终选取了30个监测点位。从1个点位扩大到30个点位,这套在线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为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此后,他将武汉生态工作的经验带到当地,帮助编制了《博乐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大幅提高了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响应效率。

  摸清西藏乃东地区生态家底

  山南市乃东区(原为乃东县),是武汉市对口援藏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压力开始显现。但苦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当地没有力量组织一次生态环境摸底调查。2018年10月,乃东方面向武汉求援。

  2019年1月,原武汉市环境保护局(现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研究决定,由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现为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立项进行技术援助,初步摸清乃东区的“生态家底”。

  作为“乃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组负责人,肖凯二度进藏,与同事们共同编制了《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生态环境调查方案》,这是乃东地区第一部“生态环境报告”。

  他和同事们敏锐意识到,乃东拥有雅砻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独特的“藏源”文化,有条件在发展特色旅游方面大力着笔。同时,当地农村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建议采取“简易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并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在生态保护方面,建议当地积极开展特、稀、危生物的科学研究,为挽救物种和丰富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多次援疆援藏

  却没留下一张单人风景照

  进疆工作期间,肖凯随同当地环保同事对辖区7家矿场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督察,以便掌握自然保护区内受破坏区域的位置、面积等情况。在前往其中一家企业时,沿途峡谷险滩,一路泥泞颠簸,手机全程无信号。车辆在一望无际的骆驼刺间穿行,牛羊等动物走过的印迹就成了车道,这使得他们中途多次迷路。“当时,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紧张。”讲到这里,肖凯下意识地长吁一口气。

  “我们平原地区的人要进藏,最大的拦路虎就是高原反应。”2019年6月第一次上高原时,肖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高反,“那种脑袋里面冒出来的撕裂感,感觉脑壳随时要裂开,整晚睡不着觉。最痛苦时,恨不得立马打道回府。”吃不下饭,他就强迫自己多少吃一点,咬牙坚持,直到完成初步调查工作。

  3个月后,他二上高原,很自如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我自己也很诧异,就感觉是不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对高反产生了‘抗体’。”

  对口支援期间,随便去一个地方,都是很美很美的边疆风景。肖凯拍摄了很多资料照片,除了几张工作照,自己居然没留下一张单独的风景照。“可能当时在忙事情,没想着拍照。现在想来,有点小遗憾。”

  对口支援工作结束后,肖凯仍与新疆、西藏的当地同事保持着线上交流,只要对方咨询生态环境方面的事情,他就第一时间结合自身的学养以及武汉生态环保经验,给出专业的“远程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从援疆援藏实践中,肖凯深切感受到:新疆、西藏的这些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区,更加需要生态环境研究者深入当地摸清“生态家底”,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依据。他愿意继续参与这样的中长期研究和对口支援地区的生态帮扶。

  (武汉新闻网记者金文兵)

  【编辑:张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