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汉理由很简单,国家让来就来了 | 同济老教授讲述同济与武汉这座城_首页武汉_新闻中心_长江网_cjn.cn

  长江网讯(记者李杏 王春岚)65年前,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批同济学子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武汉,为武汉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65年后,迁汉的学子们,已书写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也已产生全国至世界性的影响力。10月28日,见证同济医院迁汉历史的两位同济老教授接受武汉新闻网记者采访,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同济与武汉这座城的故事。


  10月28日,参加学术周开幕的嘉宾走红毯步入武汉琴台大剧院。 记者苗剑 摄
  “只要国家需要,就服从召唤”
  1950年4月,时任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来到同济大学,传达中央关于“同济医学院迁武汉”的指示。这一声令下,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陆续迁汉。
  今年95岁的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冯克燕回忆:“当时医生们或多或少有点顾虑,有的教授因舍不得妻子儿女,会偷偷哭,但我们还是克服困难,来(武汉)了。”
  那时,上海是全国最繁荣的地儿。冯克燕说,他的老师裘法祖教授起初不愿来,她自己听到迁汉通知时,也不愿意,但后来学院陆续做工作,她理解了来汉的意图,同时,她想到新中国成立、上海解放后,解放军睡在马路上不扰民的场景,决定听党的话,来武汉。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许多同济人身上。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吴在德教授说,来汉的理由很简单,国家让来,就来了。
  “遇到困难,想方设法克服”
  冯克燕清楚地记得,刚来武汉时,什么也没有,武汉新院的地址汉口华商跑马场还是一片荒地。
  吴在德回忆,医学院一边建房子,一边坚持上课,培养医学人才。没有教材,老师写好提纲,再用蜡纸和钢板油印教材,同学们坚持上课。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台手术的艰苦情形:“能做手术的人不多,当时参与手术的有裘法祖教授、夏穗生教授,还有我和另外几位同事,从取肝脏到做完移植,手术一共做了13个小时。术中遇到困难,就想方设法克服。”
  冯克燕也说:“我们没有在生活上提要求,只是很努力工作。”1950年至1995年,她担任住院医生,工作制时长是32个小时,不能离开医院,必须让病人第一时间找到。1955年后,她开始担任主治住院医生,第一年需要做全科会诊,晚上需要看完内科所有科室病人。除为患者治疗外,每天,她还需传授实习医生医学知识。她说,除吃饭外,就是在工作。
  【编辑:朱晨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